“最后一公里”,原意是指完成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,現(xiàn)在通常被引申為工作落實中的最后關鍵一步。正所謂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,越是接近終點、臨近末尾,往往越顯難度,越需要凝神靜氣、全力以赴。
有的黨員干部把“最后一公里”片面理解成到基層、到農(nóng)村,覺得只要把工作往下布置,壓力往下傳導,就算抵達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其實不然,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有需要解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:傳達領導要求是否沒有遺漏、不留空白,參與制定的法規(guī)制度是否有頭有尾、執(zhí)行到位,完成任務是否做到部署、檢查、反饋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基層群眾的呼聲是否準確反映并及時回應……每個人面對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既是自己的事,因為它是本職范圍內(nèi)的“責任田”;也是全局的事,任何一環(huán)出了紕漏、沒有擰緊,就會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,影響工作的整體進展。從這個角度看,解決好自己職責范圍內(nèi)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問題,考量的是作風與態(tài)度,檢驗的則是責任與擔當。
但在現(xiàn)實中,有些黨員干部把貫徹好、執(zhí)行好、落實好的口號舉得很高、喊得很響,實際上卻高舉輕放,在自己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面前躲避退讓、不知所為。比如,有的貫徹中央決策部署,覺得會開了、文發(fā)了,就能產(chǎn)生推動力、執(zhí)行力,到頭來“懸在半空落不了地”;有的地方出臺制度,覺得意見征集了,條文斟酌了,就能推行開來,實際上制度的操作性和針對性不足,執(zhí)行起來困難重重;有的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歸納整理再往上一報,就覺得任務已經(jīng)完成,對于后續(xù)進展則不管不問,導致問題爛尾。乍一看,這類算不得懶政怠政,有的甚至“兩眼一睜,忙到熄燈”。但究其里,依然纏著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“裹腳布”,距離黨中央提出的“落準落細落實”差距很大。大而化之地落實、得過且過地執(zhí)行,很可能把“最后一公里”變成“最長一公里”,導致政策落不下地、工作見不了效、群眾得不到利。如此反復,干部身累、群眾心累,灼傷干群關系,貽誤工作推進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,一頭連著黨和政府的形象,一頭牽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?!敖忖忂€須系鈴人”,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問題,關鍵在于把自己擺進去,盯住自己“這一公里”,而不是推給別人。走好“最后一公里”,必須有攻堅克難、擔當實干的意志品質(zhì)。長途跋涉越到最后越艱難,推動工作越近終點越困難。在最緊要關頭,不能滋生“佛系心理”,做不得得過且過的“撞鐘和尚”,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強化“一日無為、三日不安,一事無成、寢食難安”的責任感,盯著目標一錘接著一錘敲、一環(huán)緊著一環(huán)擰,把抓落實、見成效作為“最大的政績”,才能干一件像一件、干一件成一件,在解決“最后一公里”中收獲喜悅、成就事業(yè)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,路途短暫卻是重要考驗。如果每名黨員干部都把自己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筑實筑牢,就一定能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走好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。(江西 方群)